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黄梅戏舞台演出信息系统论以传播学为视角(4)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黄梅戏剧目和剧本信息系统在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剧目,尤其是黄梅戏经典剧目构成了黄梅戏文化传播中传播者、组织

黄梅戏剧目和剧本信息系统在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剧目,尤其是黄梅戏经典剧目构成了黄梅戏文化传播中传播者、组织者、受众共同的精神维系体。传播维系体出现,经典文本(剧目剧本)系统才得以产生。从艺术信息传递的环节看,演出者在长期的演出传播活动中不断总结、提高剧目表演水平,保证剧目常演常新;受众对剧目的欣赏和接收过程也是对艺术信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他们对于剧目的肯定或批评又通过舞台演出效果反馈到传播主体,成为剧目提升、精品打造的外部动力。另外,剧目剧本系统对于主题、题材、人物形象和演出语言等文本信息符号表现出很强的指导功能。主题的选择、题材的偏好、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和方言运用都体现出舞台传播的完整性和固定性。带有乡土信息的黄梅戏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作品思想主旨的表达,还是意识形态的宣扬,都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强烈的地域色彩。

(二)口头与文本

从人类传播的方式看,舞台演出传播方式属于现场传播。现场传播多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信息或符号。而剧目剧本内容形态既有口头传播,也有文本传播。自元杂剧、南戏兴盛以后,中国戏曲剧目剧本文字信息的文本形态也获得了独立,成为剧目剧本文本传播的特色形态。所以也就有了古典戏曲“场上之曲”与“案头之曲”的论辩和竞争。剧目信息同时蕴含语言形态和文字形态,语言的传播在当下,而文字的传播则很久远,当下传播讲究即时性,长远传播讲究信息的可记载性。这恰恰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本传播之所以获得独立的传播地位,最主要的还应该得益于文字的记载力和再现力,它自然具有了穿透时空的能力。

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中剧目剧本系统是一种当下传播,口耳相传是传播的自然途径。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舞台演出设备增加了如扩音装置、字幕电子屏等新的传播媒介,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黄梅戏舞台传播的当下传播属性,即时性仍是舞台剧目传播的主要形态和特征。这里需要特别提到黄梅戏舞台演出时使用的字幕电子屏。它在黄梅戏剧目演出进行口头传播的同时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在听到语言的同时看到文本信息,尤其是唱段部分的文本信息。这极大地避免了口语传播“以讹传讹”的短板,还让剧目接受和欣赏过程变得形象直观,文、图、音立体展现,充分体现舞台演出视听综合的特点。

在黄梅戏早期舞台演出活动中,文字形态的剧目剧本系统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演者和观者约定俗成的记忆形态。这种记忆形态让观者和演者有着共同的交流平台和心理沟通的纽带,保证着演出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黄梅戏舞台演出中剧目剧本信息的传播就充分体现出现场传播方式的属性和特点。这种以口头传播为主,文本传播形态为辅,融两种传播形态于一体的剧目剧本信息通过表演者的当下演出传递给当下欣赏和接收的观众,充分展现了舞台演出传播的当下性和在场性。

一个剧种的发展史实质是一个剧种的传播与接受史。黄梅戏舞台传播的艺术信息既是黄梅戏传播者表述的内容,也是传播者和受众得以进行艺术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的构建为黄梅戏的传播和接受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保证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反过来,它又促进了传播信息系统的自我完善。它意味着黄梅戏在保持原有审美品格和审美风貌的基础上,又根据时代的审美要求适时地做出调整。这些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传统的艺术内容和表现方式,而且也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意义的呈现。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审美信息系统,也是我们共有的精神产品。

文章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网址: http://www.xxxtgc.cn/qikandaodu/2021/0320/1133.html



上一篇:关于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析
下一篇:产品趣味性设计中的设计仿生学

信息系统工程投稿 | 信息系统工程编辑部| 信息系统工程版面费 |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发表 | 信息系统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系统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