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信息公开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支点,这些数字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说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轮轮对变异病毒的“动态清零”,那么常态化的疫情发布会,就是一场场对抗疫信息盲区的“动态清零”。舆情就是民情,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言,这样

如果说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轮轮对变异病毒的“动态清零”,那么常态化的疫情发布会,就是一场场对抗疫信息盲区的“动态清零”。舆情就是民情,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言,这样的新闻发布不是抗疫时期的“专供”,而应是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截至目前,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已召开300余场。平均2.7天举行一场,总发布时长15000余分钟……这些数字记录着北京两年多来的抗疫历程,也见证着政府部门推动信息公开的积极实践。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是政府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方法之一,也是政府与市民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年多来,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到各省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从通报最新疫情、解读政策措施,到第一时间回应热点、提醒做好防疫防护,新闻发布频率之高、内容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这些发布会为满足公众知情权、助力抗疫大局作出了贡献,而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于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更具现实意义。

信息公开,越透明才能越主动。重大突发事件直接关涉公共利益,公众的知情需求强烈,且与事件的严重性、复杂性成正比。就拿新冠疫情来说,形势时时变化、病毒不断变异,有没有持续跟进释疑解惑显得异常重要。加之今天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生态格局已深刻变化,细碎拼接的“真相”、带入感强烈的谣言,分分钟就能带偏舆论,一旦发布节奏跟不上,舆情应对就会步步跟不上。两年多来,各地各部门疫情发布会渐成“标配”,关键时候的一锤定音,成为让人安心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持久战斗,也在另一个层面重塑着全社会对信息公开的认知,破除着“说得太早易被动”之类担忧,成为“民之关切,我必有应”的公开课。

信息公开,越协作才能越顺畅。重大公共事件的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发布只是前端,背后需要多个部门的集体协作。以疫情发布会为例,无论病例数据、流调结果的通报,还是管控地区、隔离场所的介绍,权威准确的信息来自于疾控部门、行政部门、基层单位等的通力配合。不到一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凝结着千头万绪的一线工作进展,有太多信息需要厘清整合、太多关切需要及时回应。如果说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轮轮对变异病毒的“动态清零”,那么常态化的疫情发布会,就是一场场对抗疫信息盲区的“动态清零”。这一过程,磨练和提升着政府与市民对话的能力、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治理多元和复杂社会的能力。

信息公开,越真诚才能越有效。信息公开不是“我说你听”的僵化宣告,既要有引导力,更得有对象感,还要有效果意识。纵观各地疫情发布,不乏可资借鉴的“亮点”。比如,传递信息,也传递人文关怀。流调信息只提地点不提人,彰显对个体的尊重。比如,不打官腔、通俗易懂。面对传染病防治这一相当专业的领域,多说“硬核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听完能记住。比如,没有硬塞结论,将逻辑关系娓娓道来。着眼聚集性疫情的传播过程,拿出“小黑板”扎实细致展示“破案”过程……人们关心“谁在说”“说什么”,更关心“说得怎样”。不断提升发言能力与艺术,信息公开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舆情就是民情,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言,这样的新闻发布不是抗疫时期的“专供”,而应是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特别是身处改革深水区,一个问题背后,会有过去种种情况的累积,会有现实种种利益的交叠,在该说话该互动的时候积极发声,才能解决问题、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人们的诉求愈发分化、权利意识高涨,对信息公开有着更高期待。提升发布能力、对话水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来自抗疫时刻的“集训拉练”,成为政府部门不断提升政民互动的重要契机。密集的信息公开实践也充分证明,“公开是现代社会最好的稳压器,亦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共情共通。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范荣

流程编辑:u099

文章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网址: http://www.xxxtgc.cn/zonghexinwen/2022/0408/1360.html



上一篇:新意网集团(01686)附属与力安订立保安系统工程合
下一篇:河北工程大学研发校园核酸检测数据采集信息化

信息系统工程投稿 | 信息系统工程编辑部| 信息系统工程版面费 |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发表 | 信息系统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系统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