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系统工程》征稿要[06/28]
- · 《信息系统工程》投稿方[06/28]
- · 《信息系统工程》收稿方[06/28]
- · 《信息系统工程》栏目设[06/28]
- · 《信息系统工程》刊物宗[06/28]
面对面丨什么是航天强国?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 :包括把这个设备装在汽车上,两个汽车互相跑,装在飞机上,两架飞机一前一后间隔几十公里,一直到飞到相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包括把这个设备装在汽车上,两个汽车互相跑,装在飞机上,两架飞机一前一后间隔几十公里,一直到飞到相隔四五百米,然后把整个测量过程给测出来,实际上是对我们整个测量方案做了一个物理验证。算是一种“土办法”,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一个阶段之一,就是你总是在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远大的目标,我们每天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往前走,在走的过程中我们排除了障碍,我们克服了困难,而且我们又获得了新的知识,我们又获得了新的长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包括谁航天强谁航天弱,我觉得强的一个体现在于你是不是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其实恰恰是有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航天的体系,包括刚才说的测控的能力、全球导航定位的能力、地面支持的能力、火箭的能力、发射场的能力、回收场的能力等等。我们这个体系特别完备,而且完全是自主可控的。为什么说空间站是航天强国的标志之一?因为空间站它不是自己一个站在飞行,而这个站的背后是我们有这样一个完备的、强大的航天体系的保障,所以空间站能在天上飞,而且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能独立自主干出空间站在天上飞,就意味着你真的是一个航天强国。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后开始执行与已经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身为副总设计师的王翔和团队经历了长达两天的煎熬。
中国空间站变身“太空母港”
自神舟八号以来,11年中,“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实施10次交会对接任务,中国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
空间站的故事
记者 董倩:如果硬件不支持,怎么能够完成你们的目标呢?
王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7月27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展览馆里,《面对面》栏目采访了刚刚从文昌发射基地返回北京的他。
什么是航天强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是的,但是它可以更新。它是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我们是可以继续串联一个扩展舱,这个扩展舱可以带一个新的节点舱,我又能再扩展,老舱段、新舱段它是可以不断更替的,用这种手段也可以延长我们在轨工作和飞行的时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当时很多老先生非常激动,就让我们在大厅里摆了一些椅子,说你们忙你们的,我们就坐这看看。三五个人就那么聊着看着,一直在大厅里待了很长时间。特别是有一位老师说,当年他就参加过863的论证,而且当时作为非常优秀的航天青年工作者,跟着一些航天的前辈们还出访过美国,看他们当时的自由号空间站,也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前身,当时已经有地面模型、地面产品和一些展示。他说我当时就感慨,我们的空间站什么时候能建成,我这一辈子可能也见不着了吧,但是今天我在这我见着了,特别激动、特别感动。我们这个工程绝对不是说凭空起来的,真的是在这些老先生积累基础上,我们再往前发展的。他们是真正的巨人,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往前走的。
几代人接力 从梦想变成现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是的,我们叫太空母港,这个模式其实是可以推广的,更多的类似需要维修维护的飞行器可以以这种形式跟空间站对接,把空间站在天上的作用、人在天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最终实现。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在前一年,王翔考入清华大学的工程力学系。
2011年至今,王翔担任空间站系统总指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空间站型号立项综合论证、工程关键技术公关、全系统设计和各舱段研制,责任大、压力也与日俱增。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飞上太空,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取得关键性进展。
文章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网址: http://www.xxxtgc.cn/zonghexinwen/2022/0802/1398.html